top of page

古典掌中戲

    掌中戲又稱布袋戲,大多文獻顯示,掌中戲的發展相較於提線木偶戲與皮影戲來得晚,約於明嘉靖年間,表演操縱方式有別於提線木偶與皮影戲,這兩者是利用絲線或木棍間接操縱木偶,掌中戲尺寸高度八寸至九寸不等,木偶形制構造有如一個“口袋”(俗稱“尪仔腹”)縫上四肢與偶頭,操作時將手掌套至“尪仔腹”中,表演者躲在戲台屏風後,以“隔簾表古,形式說書”的方式演出。

    十九世紀初,自泉州、漳州兩地渡海至台灣者大幅增加,連帶也將民間宗教祭祀活動與娛樂一併帶來,掌中戲大約這個時期傳入台灣,進而成為台灣迎神賽會.節慶與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劇種。如今台灣的古典掌中戲,表演形式與音樂系統雖長期在地化從南管改為北管,加入京劇鑼鼓元素而有所轉變,但從口白與戲文劇碼中可以發現與泉州當地藝師所保留演出之劇碼還有許多雷同之處,使用的木偶依然承襲自於泉州,歷史悠久的掌中戲文化是值得深深體驗。

bottom of page